投筆從戎——悠悠愛國情(17)
寧為百夫長,勝作一書生。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有從桌案走向疆場的報國傳統(tǒng)。春秋先軫、孫武,三國周瑜、陸遜,西晉杜預(yù)、劉琨,唐代的李靖、楊炯,宋代辛棄疾、岳飛,明代王陽明、袁崇煥,清代左宗棠、胡林翼等,這些赫赫將領(lǐng),皆書生出身。年輕的班超靠抄寫公文勉強(qiáng)度日,四十歲投筆從戎,棄文就武,成為東漢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。
范曄《后漢書·班超傳》中記載,久事筆硯的班超扔掉筆說,大丈夫無他志略,安能久事筆硯間乎?班超一生,憑借智慧和膽量,執(zhí)干戈以衛(wèi)社稷,化解各式各樣的危機(jī),漢朝國威遍布西域五十多個國家。國家利益高于一切,國尚不能國,何及家與個人。其實(shí),武能定國,文能安邦,投筆從戎也好,棄武從文也罷,都是風(fēng)塵三尺劍,社稷一戎衣。(清瀾)
稿源:黃河清風(fēng) 編輯:張艷玲